——理学院“耄耋回望青春”采访纪实
春生夏长,耄耋矍铄;回望峥嵘,以励后人。在建校120周年,暨西迁6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理学院党委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安排部署“耄耋回望青春”采访活动,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和带领下,学院组建了一支由学院领导及各学科10余位青年教师和学生构成的“耄耋回望青春”采访团队,旨在对学院耄耋之年的退休教师进行深入采访,以收集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等形式弘扬西迁精神,为来年校庆献礼。
从2015年3月末至4月末,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采访团队通过精心准备,先后开展了四次专题采访活动和一次座谈会,受访老教师共6位(平均年龄84岁),共采集、收集各类文字材料5万余字,音频、视频资料600多分钟,图片资料五百余张。在每一次的采访中,队员们都是由午后时分背着设备、器材,满怀期待地穿过彩虹桥开始;直到暮色微露,意犹未尽、满载而归地回到理科楼整理资料为结束。在采访及后期档案查阅和文字整理过程中,参与采访活动的每一位成员无不为老先生们的人生历练与执着信念所折服赞叹。通过一个多月的采访,队员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采访任务,对于自身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学习与净化灵魂的洗礼。在初步完成了学院给予的采访任务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之于现在,是最生动的教科书,更是走向未来的坚实阶梯。
“耄耋”化学人共话峥嵘岁月
首次采访,采访团队来到了化学学科离休教授杨棣老先生家中。杨棣老先生出生于1921年,江西南昌月池人,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1年在为开滦煤矿研制炸药时因公受伤,失去右臂,左手只留下两指,1957年由西安动力学院并入我校普通化学教研室任教,直至1981年离休。回首老先生一生的坎坷与坚毅,追求与收获,其动力的源泉来自于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当记者问老先生:“在人生的岔路口,青年人应该怎样取舍”的时候,老先生笃定的回答:“要选择自己喜欢的路”。记者追问:“那怎么判断是否正确?”老先生答道:“行动起来!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着老先生充实快乐、精神矍铄,家里阳台上自己搭建的“实验平台”、自己手工制作的电动轮椅,94岁高龄还依然保持着对化学实验的浓厚的兴趣与爱好,不得不承认——对于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生命,光彩必将永驻。
杨棣教授(左)与郑元锁书记
一个春风和煦的午后,理学院化学学科的韩世纲、庞瑶华、何培之三位老者欢聚一堂,共同追忆往昔峥嵘岁月。他们回顾了化学学科作为西迁时的基础部物理化学教研室,励精图治发展壮大岁月;也讲述了他们如何毅然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怀着建设大西北的青春梦想,从“十里洋场”的大上海背起简单的行囊随着西迁的队伍只身来到尘土飞扬的“八百里秦川”。工作环境、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实现梦想的意志与热情却丝毫没有减退,他们与西迁的交大一起,在这一片土壤上,生根发芽、阔叶壮大。而今大树已参天,桃李遍天下。
何培之教授(左三)、庞瑶华教授(左四)、韩世纲教授(右三)与采访团队
“耄耋”物理人追忆精勤征程
吴百诗教授,1930年9月出生,安徽怀宁人。1952毕业于交通大学并留校任教,1956年作为交大首批西迁教师迁至西安,吴百诗教授一生致力于物理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交大整个物理学科及工科物理教学的发展功不可没,尤其体现在其对教材编写方面的卓越成就。在采访的过程中,吴百诗老师强调交大“不沿用外来教材”的传统,讲述了他编写《大学物理》与《激光原理讲义》、《非线性光学》(供大学生高年级选课用)等教材的详细过程。吴老先生回忆起彭康老校长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视时感慨颇深,他说起在西迁后不久的《大学物理》课堂上的一段小插曲:彭康校长从教室后门默默进来,沿着过道一路检查同学们的听课情况,然后从前门静静离开。吴老先生说:“当时教室秩序井然,我和学生都没有因为校长的‘突袭’感到局促或者不安。你们可以从这看出彭康校长是多么重视教学工作,当时的学生和老师在教学中又是怎样一种踏实认真的状态。”正是继承了这样严谨的治学传统,吴百诗老先生兢兢业业笔耕不辍。他所编写的教材如今遍布全校的基础课程上,一直为交大学生及全国其他高校的师生所沿用。吴老师于1996年便已经退休,然而他所编写的教材《大学物理》基础(上下册)于2011年入选国家精品教材。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当记者问起“西迁至西安,生活环境落差大,是否能适应”时,吴百诗老师只是淡淡一笑,说:“生活困难,生活水平自然不能与上海相比,生活习惯也不同,但是上级已经很照顾了:从江西的樟木箱预定到优质米的供给、定期组织乘车到城里,其他老师也会将南方特有的螃蟹做好邀请他去吃”。吴老师还特别提出要感谢妻子郭启华的支持,足见伉俪情深。从这些质朴的回答里,我们感受到一个知足感恩的学者,一个受得起后辈敬仰的师长,正是所谓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
吴百诗教授
吴寿锽教授,江苏无锡人,出生于1934年,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64年服从上级安排调入西安交通大学,1995年退休于交大物理学科。退休之后,吴老先生仍然把学习视为精神生活的第一要务,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掌握信息,了解天下大事。为能跟上信息网络技术时代前进步伐,吴寿锽教授70岁时学会了使用电脑,除读书外,经常阅读报刊、并分门别类剪辑资料,收集整理周围老同事、老朋友对时事政治的反映和意见。2014年,吴寿锽先生被《求是》杂志社评为“2014年度优秀第一读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吴老先生戏称自己为“后西迁”,并以“后西迁”的身份与在场师生回顾了他来交大后的教学、研究工作与交大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他鼓励广大青年学子要“确立目标,做人民的科学家”,并叮嘱大家“学识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承认实践的局限性,不要把知识当作固有的、不变的,能够接受并认同其新发展。”
吴寿锽教授
传承西迁精神 凝心聚力创新篇
理学院“耄耋回望青春”采访工作初步采访任务完成之后,五一前夕,受理学院党委邀请,学校老教授协会金志浩、茅素芬、杨棣、韩世纲和庞瑶华等老教授们专程参观了化学学科实验室,并召开了“传承西迁精神,聚力化学学科发展”座谈会,与青年教师和学生们进行座谈。
老教授们与青年师生座谈
当看到学院引进了这么多年轻教师,老教授们感慨万千,纷纷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他们当时也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响应祖国的伟大号召,怀揣成就事业的梦想,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各方面条件都非常艰苦的大西北,一扎根就是半个世纪。建校初期教室与宿舍间泥泞的小路、每月定期定量领取的饭票、师生间教学相长地讨论,都是他们青春的记忆。谈到动情之处,老教授感慨现在的青年教师赶上了好时代,勉励大家一定要抓住机遇,努力拼搏,积极创新。践行交大“爱国爱校 追求真理 勤奋踏实 艰苦朴素”的校训。青年教师们听到西迁老教授的亲身经历也深受感动,老教授们对西安交通大学的热爱和对学科发展的殷切期望令人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努力传承西迁精神,积极为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做出贡献。